close
          關西孔子楊震--被尊為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 在風陵渡轉而東流的黃河,奔瀉于小秦嶺與中條山之間的峽谷中,將豫、陝兩省切割。2005年1月21日上午9時,天氣陰冷。幾個小時后,陰霾的天空中開始飄起雪花。我出豫入陝,佇立在陝西潼關縣的黃河岸邊,那近乎凝滯不動的大團大團的冰凌,呈塊狀堆積在一起,中間沒有結冰的地方,則涌動著土黃色的暗流。這就是那條父性 的、沉重的、充滿力量的奔騰黃河。像從歷史深處吹來的凜冽寒風劈面而來,糾結翻卷著我的頭髮、我的衣衫,讓我發抖,使我心寒,我最終被河風鞭出了眼淚。   我出陝入豫,僅用5分鐘就由陝西最東部的潼關縣進入河南最西部的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一段黃河沖積出的綿長沙岸上,一座祠堂斂縮簡朴、默然無語,這就是著名的楊震“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楊震是東漢著名學人,同時也是當時有名的清官。而“三鱔書堂”,就是人稱“關西夫子”的楊震校書、講學20余年的地方。   楊震,生于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相傳楊氏始祖晉伯僑預知“六經”將有噩運,將書藏于弘農郡湖縣董社原(今豫靈鎮楊家村),楊震前去搜求,得到藏書,藏書用“蝌蚪文字”書寫,一般人很難辨認,因此楊震定居當地,建堂校書,直至50歲出仕。出仕前楊震課徒3000,“關西夫子”之名廣為流傳。   在東漢中后期近80年中,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弘農楊氏因此成為東漢時期著名的名門望族。在眾多的楊氏脈系中,顯赫一時。楊震也因此被尊為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楊家村則成為弘農楊氏的發跡地和祖籍地。  在隋代立國38年中,弘農楊氏中竟出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等3位皇帝、28位王爺、6位公侯。到了唐代,其后裔中楊恭仁等11人出仕宰相。北宋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更是武功蓋世、滿門忠烈,為人所敬仰。  除此之外,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南宋詩人楊萬裡,“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等名人,更使弘農楊氏揚名于中華民族之林。  尋訪“校書堂” 租屋   “校書堂”建于楊家村東,東臨青龍澗河,西依皇天 ,始建于漢代,后世多次複修。現下的祠堂是1994年楊家村在接受海外楊氏捐款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祠堂一座,塑像一尊,石碑一通,整個建築樸實無華。祠堂為仿漢代建築,房頂上覆蓋著仿漢筒瓦。   兩千年的時光像是一種標誌,它標誌著一個人生前的作為和死后獲得懷念的程度。楊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仍能被兩千年后的我們記憶,而且形象依然清俊、偉岸。  1月21日上午,我滿懷敬意踏入楊公祠,楊震的塑像被青松翠柏環繞,一派儒雅、慈祥、平和之氣。我不知道塑像所本,但總覺得楊震一代大儒的風范、一代直臣的風骨,塑像並未能完全體現。  出楊公祠,看到門前的楹聯︰“依皇原望北斗正氣達天,跨青龍校史書光彩照人。” 聯中皇原指的是皇天 , 是一層層堆疊而起的山,天然的丘陵形製,山上有點點殘雪。  那時候正是天將雪未雪,天上還有太陽,呈現淡淡的紅色,毛茸茸的,其寫意的味道多過寫實。  我沿著羊腸小徑,一層層行到 的最高處,山上到處是枯黃的蒿草,亂蓬蓬的,我在及腰長草間穿行,滄桑與興廢之感油然而生。從 上向下俯看,則是沃野平疇,楊公祠靜默無語,使我生出一種“枯藤老樹昏鴉”的感覺。  校書堂后是洗筆池,從皇天 上流下的泉水在此匯成一方池塘。現下池塘的水面凍得結結實實,連草叢間那些細小的溪流,也都凍住了,因此看不到曾給楊震帶來吉兆的“銜鱔鸛雀”。  校書堂又名“三鱔書堂”,起因是楊震在此講書時,鸛雀銜三條鱔魚落于講堂之前,眾人都以為是吉兆。有記載說︰“鱔魚黃地黑文,卿大夫之服象也。數三者,象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因為楊震被尊為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楊震所在的楊家村也自然成為弘農楊氏的發跡地和祖籍地。  家國千秋事,尋根歸祖宗。近年來,海內外弘農楊氏后裔來此尋根祭祖者絡繹不絕。  1994年金秋,來自加拿大、泰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楊氏后裔41人來此尋根祭祖,會上楊氏后裔?租房子ㄔX重修“三鱔書堂”的建議,並為工程捐款5000美元。我們現下所見的校書堂即是此時複修。   1999年5月3日,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的30多位楊氏后裔,組成弘農楊氏尋根拜祖團,在楊家村拜謁楊公祠,並舉行祭祖儀式,他們還向楊家村學校捐款兩萬元民眾幣。據說,當天曾有鸛鳥銜鱔魚的奇觀重現。   當天上午,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群白鸛從楊氏宗祠上空飛過,送來一條鱔魚,正掉在祭祖現場。祭祖團成員頂禮膜拜,口稱顯靈。據稱這條鱔魚被楊家村中學副校長楊成民放池飼養。  2002年5月下旬,來自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楊氏后裔80多人,組成中原尋根謁祖團,5月22日抵達豫靈鎮楊家村。他們在此舉辦“紀念伯僑公封楊受姓2680週年大典”,並進行了公祭儀式。  “四世三公”   楊震子孫從先輩那裡繼承了“家學”,他們也像楊震那樣剛直峻烈、守正不阿。楊秉為楊震第三子,“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40歲入仕,官至太尉。楊秉“計日受俸,余祿不入私門”,以廉潔著稱。他以“三不惑”著稱,即不惑于酒、不惑于女色、不惑于錢財。   楊秉一生曾三次被貶,四次複出,其三次被貶皆因忠正剛直。有一次他被貶回鄉裡,生活極其貧困,一天只能吃一頓飯。任城孝廉景慮曾送給他100多萬錢以為“接濟”,楊秉堅拒不納。  西元162年,他再度複出為太尉,曾一次懲治50多名貪官,天下肅然,又改革吏製,裁減冗員,使吏治為之一清。楊秉逢“朝廷有得失”,都盡力向皇帝諫言,很多建議都被皇帝採納。  楊秉之子楊賜,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樣具有楊震慷慨激昂、無私無畏的氣概。《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載有楊賜的奏章。在文中他彈劾貪官,鋒芒畢露。楊賜從政前,“退居隱約,教授門徒,不答州郡禮命”,從政后“切諫忤旨”,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酷肖其祖。   光和元年冬天,漢靈帝想在洛陽城南建造靈琨苑,楊賜知道后直言諫諍,曉以利害,顯示了楊氏忠烈遺風。   楊賜之子楊彪,亦官至?辦公室出租荓L。西元179年,楊彪時任京兆尹,毅然決然地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西元189年,相國董卓想遷都關中,百官無敢反對者,司徒楊彪挺身而出,唇槍舌劍,董卓臉色大變,隨后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   楊奇是楊震長門曾孫,“少有大志,不以家勢為名,與英才俊傑為友,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又精通經學,“才情聰明敏銳,門徒常有二百人”,漢靈帝時為侍中。他不獻媚求榮,敢于直言,漢靈帝曾說他︰“你脖項硬直,不低頭屈項,真正是楊震的子孫,死了后一定也會把大鳥招到你的墓前。”   楊家村北,崤函故道北側,有一座1956年豎碑的墳塋,為楊修墓,是靈寶縣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修為楊彪之子,是漢末著名謀士和文學家。他的事跡在《三國演義》中有著詳盡的描述。  楊修是三國時期魏國的主簿,主簿是高級行政長官的重要僚屬,參與機要,總領府事,相當于現下的秘書長。建曹操相府時,曹操曾到工地視察,並在門上大書一“活”字,眾人不解其意,楊修見后命人把門拆除,說丞相是嫌門太闊了。   楊修是曹操次子曹植的智囊,有一次楊修對曹植說︰“你進宮門如遇阻攔,借王命殺之。”曹植依言行事。這件事開始受到曹操稱揚,認為曹植有膽有識、敢作敢為。后來當曹操知道此事經楊修指點,便對楊修極為不滿。  為促進兒子學習,曹操常叫曹植面試應答,楊修為曹植事先準備了好幾份應答題。曹操對曹植的流利對答十分生疑,得知內情后,益發對楊修不滿。  楊修隨曹操大軍出征,在平定漢中以後,曹操想乘勝討伐劉備,奪取四川,但劉備防范甚嚴,使曹操進退兩難。廚師端來雞湯,曹操邊喝邊傳密碼為“雞肋”,楊修馬上收拾行李。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要打道回府了。曹操早已對楊修懷恨在心,斥楊修流言亂軍,將其推出斬首。不過,當天晚間,曹操撤兵,后楊修尸骨歸葬楊家村故裡。  楊姓根在“弘農”   海內外客家第六大姓為楊姓,六千萬楊姓根在弘農。小小校書堂后素朴渾濃的皇天 ,是維系六千萬 室內設計楊姓精神命脈的心根。  楊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更是黃帝后裔。周宣王少子尚父受封于楊,寵賜楊侯,子孫遂以所封的國名為姓,世居于山西洪洞縣。在春秋時期徙居華陰,在弘農郡的秦嶺山脈中分散隱居,休養生息。  在漢代,華陰隸屬于弘農郡,從此楊姓便與弘農二字結下不解之緣。而后楊家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后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楊族中興時,其姓已廣泛分佈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  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佈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時期,是楊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楊姓人氏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大舉南遷。有宋一代,楊氏已廣泛分佈于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播遷中心。  如今,楊姓人在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都有相當數量的分佈。據統計,到目前海內外弘農楊姓已逾六千萬之眾,在客家大姓中名列第六。在弘農古郡,他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六千萬的楊氏后裔誰敢忘卻這個老家呢?誰又敢忘記弘農楊氏的開基始祖楊震?   如今,在靈寶市分佈著大量的楊氏遺跡,像東漢三鱔學堂遺址、三國魏主簿楊修墓、西晉太傅楊駿墓、西晉五侯塚、楊氏祖塋、明清楊家墳、尹莊鎮楊公寨等。在風雨中,在煦日下,它們無言地見証著弘農楊氏的滄桑和輝煌,成為海內外尋根者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的地方。在這些遺跡之中,校書堂因其主人楊震的驚世才德,成為多重精神內涵的寄托。小小楊家村因是弘農楊氏的發跡地和祖籍地,被六千萬楊氏后裔向往。因為客居他鄉,身如浮萍,只有尋到了祖根,才覺得有了立命之本。  堂號、宗聯、門楣題詞是客家民居特有的文化現象。在客家居住地,你會看到許多民居的正廳大門上方,有“××遺風”、“××世家”之類的題詞,周邊還有精美的圖案裝?裝潢╮A這就是門楣題詞。堂號、宗聯、門楣題詞,它反映了該姓氏皇皇的家世、赫赫的勛業,或祖上崇高的道德文章風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上猶縣是純客家縣,在它的楊姓民居中,堂號都是弘農堂,門楣題詞則不外兩種︰或清白傳家,或四知家風。宗聯為︰   關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風范   北宋楊家將文武衣冠祖廟光   溯昌邑辭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關西重   憶程門立雪帥事誠敬理學于今海內宗   兩聯的上聯講的都是楊震事跡。第一聯的下聯講的是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第二聯的下聯講的是宋代楊時的故事。楊時去見老師程頤,適逢老師小憩,楊時就站在門外一直等著,這時天下著大雪,當老師察覺時,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濃。楊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如此感人,以致有“程門立雪”的美譽。 自靈寶市至豫靈鎮,車窗外是連綿的土 ,迥異于中原腹地的景色。靈寶產黃金和蘋果,黃金的華麗與蘋果的甜蜜給這片黃河沈積的濃重黃土以奇異的色味。  在靈寶市的街頭巷尾尋覓活色生香,燒餅、黃饃、帶點酸味的饃頭涼粉、罐罐面、油潑面、砍面、醋豆面,沒有褶的大個地皮包子。在靈寶,我陷入和羊肉湯的“搏鬥”中,滾燙濃釅一大碗,已經夠辣了,店主還關切地反覆詢問︰“還要不要辣子?”風味與其說近豫不如說近陝。  楊震祖籍是陝西華陰人(含潼關縣),在東漢時期,靈寶和華陰均屬弘農郡。弘農郡始設于西漢,設郡時轄11個縣,相當于今天一個省級編製。東漢時,弘農郡轄區有所變化,將湖縣(靈寶西部)、華陰從京兆尹劃歸弘農郡。晉朝時,弘農郡依然領靈寶和華陰等六縣。隋朝末年,弘農郡被撤銷。  西元74年,弱冠的楊震帶著老母親駕著一輛牛車從弘農郡的華陰一路向東到弘農郡的靈寶定居,倒也算不得淒涼,並沒有背井離鄉的意味。  在桃林塞的古道上,牛車車軸一路吱呀呀響著,這位風塵仆仆的青年儒生絲毫沒有引起路人的注目。他們不知道,這位青年儒生的東行會引起學術界怎樣的震動。他們不知道,這位青年儒生會在湖縣董社 的小村落裡育出弟子數千,成就“關西孔子”的大名。他們更不會知道,此?酒肉朋友阞澈C年儒生在他50歲出仕后以廉潔剛直留名青史。家學淵源,四世三公,赫赫聲威的弘農楊氏自此德業相繼,名揚天下。四環兆瑞  我每至一處,總要盡量尋訪那些湮沒在深邃民間的傳說,那是素朴的民間心靈史。在楊家村,我聽到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楊震的父親叫楊寶,相傳他九歲時去華陰北山玩,在一株古槐樹下,看到一只黃雀受傷后被一群螞蟻圍困,楊寶將黃雀帶回家精心飼養,百日之后傷愈放飛。當夜楊寶夢見一黃衣童子向他跪拜︰“我乃西王母隨身侍者,被您相救無以為報,贈您白環四枚,令君子孫位列三公,有如此環,切記須子孫清白,才能傳承萬世。”楊寶驚醒后果然看到四枚玉環放在枕邊。  楊寶成年后生子楊震,他精心教育,並令兒子拜名師求教。當兒子能夠接替他在牛心峪講學時,楊寶也將告別人世。臨終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拿出這四枚玉環,說︰“為父一生清白,略無資財,僅留給你白環四枚,若你操守若它,必能萬世流芳。”  玉環為楊氏家族帶來了祥瑞,楊震不僅清白自守,而且對子孫言傳身教,四世三公,德業相繼。  這份樸素美好的“遺產”,留下了一個標尺,它是楊氏家族清白自守的精神外化,它同楊震“四知家聲”的精神遺產相映生輝。物質的玉環和精神的“四知”界線是那么的模糊,常相轉換而且一體兩面。楊震槐市  楊震從小勤奮好學,曾跟隨太常樞郁學習歐陽《尚書》。他通達博覽,尤其對古文造詣頗深,非常年輕便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才子,並開始講學授徒。  楊震講學的地方在華山腳下的牛心峪。早年,他的父親曾隱居在此,設學館授徒,子承父業,楊震也開始其教育生涯。像孔子那樣,楊震也講究有教無類,因此貧困子弟紛紛前來,四方求學人更是絡繹不絕。學館如市,書聲琅琅,因牛心峪槐樹很多,故時人稱之為“楊震槐市”。楊震說,為人師者以德,因此,他教書育人以清白正直為要。楊震教風端正、認真,以致后來有“槐市遺風”這樣的說法。  楊震槐市是其教書育人的起點,之后他又遷至雙泉學館。雙泉學館位于今天的華陰市衛峪鄉泉店村,因其地有雙泉匯流得名。楊震《書堂銘》描 信用卡代償繪其環境︰“兩泉交流,雙橋結彩,晚霞永照,文輝萬載。”學館位于東泉店村,西面北面是渭河平原,南倚鳳凰嶺,館前是驛道,交通便利,環境幽雅。至今此地清泉仍星羅棋布,頗有江南水鄉神韻。楊震在此講學數年,弟子多達千人。  相傳楊震在雙泉學館講學時,家居今潼關縣安樂鄉下水峪口村,為了往來方便,住地到學館曾修出一條南北約15華裡的大道,當時人稱“馬壕”,至今潼關南 上的“馬壕”遺跡仍清晰可辨。放在現代,此地會叫做“楊震路”或“楊震大道”。  雙泉學館是楊震教育生涯的成熟期,他的才學進一步為人所稱道。寂寞校書  西元74年,楊震乘一牛車帶老母移居靈寶豫靈鎮楊家村,還帶著幾分神祕色彩。  據史書記載,楊震的始祖伯僑在秦始皇焚書時,把家傳的“六籍”藏在湖縣董社 的一個山洞裡,世代相守這一祕密,並立下一個規矩──非到子孫成為名儒不得擅取。于是,這批竹簡便在山洞中寂寞地等待著楊氏子孫中大儒出現的時刻。  這一等就是三百年。秦末農民起義,劉項楚漢之爭,匈奴侵漢,衛青遠征,王莽改製,光武中興……人間的紛亂與山洞的清靜對比鮮明。三百年時光,多少嚙齒類的小動物在竹簡上嬉戲,攪亂順序,殘缺文字,將其變成斷爛損蝕,給未來的閱讀者增加了許多困難。  楊震熟知家族中這個帶有神祕色彩的故事。所以當父親楊寶臨終前告訴他︰“汝已為名儒,啟而行之,此其時矣。”他並不意外。苦苦等待三百年的家學終可傳世,楊寶安然瞑目。父親喪期一滿,楊震便踏上重整家傳“六籍”的治學之道。夕陽下,桃林古道上兩行曲曲彎彎的車轍,宛如韋編,注定要穿起那些散竹亂簡。  2005年1月21日,校書堂后南崖上,我見到的藏經洞就是土 上一個普普通通、空空蕩蕩的山洞。但我依然可以設想一千多年前楊震站在這個山洞前的心情。  楊震按照家族傳說的種種印記,在皇天 上披荊斬棘,發現一個被土塊山石堵塞的洞口。他奮力挖開堵洞的土塊山石,一個神祕的山洞出現下眼前。他心跳加劇,心頭狂喜。  芝麻開門了,一線陽光投在那些三百年未見天日的竹簡上。竹簡上全是八分書,即蝌蚪文。而據《郡 酒店兼職國志》記載,楊震在校書完成之后,也曾在此藏書兩千多卷。薪盡火傳,楊震試圖用這種模式流布智慧。  楊震就近建造了兩間土坯草堂,校書生涯便開始了。青龍澗河邊皇天 下的土坯草堂裡,寂寞的長夜有了長明的燈光。  竹簡上的蝌蚪文漫漶不清,如豆的油燈下,楊震艱難地用眼睛與指尖猜謎般辨認著字的形狀,推想著文章的詞句。  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學術歷程,它的具體細節,並沒有文獻野史供考証,現場也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后世的尋訪者包括我,無從設想那些夜晚中一個學人的心靈掙扎,他時而困惑迷茫,時而充滿發現的狂喜。正是無數個這樣的夜晚,才造就了一代大儒。楊震“明經博覽,無不窮竟。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被譽為活著的孔子,足見其校書通經的功力。《漢書‧楊震傳》載其給漢安帝的上疏,一篇諫書,或徑引經文,或間稱經義,前后涉及六經者竟達9處之多﹗  引經據典的大背景是漢武帝于西元前136年置五經博士,拉開了經學在中國封建政治舞台上的序幕。崇立五經神化五經,“經”已經變成了真理的化身,成了政治威權的象徵。符合經義的就是正確的,在上疏中有經典為據就有說服力,皇帝也樂于接受。退一步說,即使皇帝不滿意,有了“經”這張虎皮護身,也易于避禍免災。知道了“經”對當時決策權的重要性,也就不難想見“關西孔子”楊震在學術圈的扛鼎地位。  還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是中國教育第一次大普及的時期。西元59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明堂講解《尚書》,據說“萬人空巷”。西元2世紀內,太學已擁有240棟建築物,內有房舍1850間。而到這個世紀中期,太學生總數共三萬人。私人講學的風氣很盛,有名望的學人普遍有學生五百人,最著名者如楊震前后則有學生三千人,可以想見“關西孔子”楊震在當時教育圈的赫赫聲名。苦心課徒  楊震在楊家村校書堂的生活應該是很艱苦的。開幾畝土地,種些糧食菜蔬,書生的莊稼活做得蹩腳,那就再收些學生吧,為自己的滿腹經綸再找一塊播種的土壤。  楊震初到楊家村,借住在親戚家的破房子裡。他決定自己蓋房,起五更睡半夜打土坯,當兩間房壘到半牆高的時候, 西裝外套親戚和學生都來幫忙,楊震堅拒不從。眾人趁楊震上課時偷偷將兩間土坯房壘好了。楊震晚上回來一看,竟掄起鋤頭,把房子掘倒,然後重新打坯、壘牆,硬是又蓋起了兩間房。在楊家村,至今仍能尋到“推壘牆”舊址。  大家很不理解,楊震說,雖然蓋房子很辛苦,但卻可以磨礪我的意志,培養我的勇氣,我不想養成凡事倚賴別人的習慣。  楊震整天忙著校書教書,到了犁地播種的時節,他夜以繼日地到山上挖地,學生們知道了,趕來幫忙,楊震用鋤頭把他們往外趕。學生們也急了,把他綁起來放在地頭讓他好好休息,大家一起動手把莊稼種完了,然後笑嘻嘻地鬆開楊震向他道歉,楊震十分生氣。過了幾天,學生們去看地裡的苗長出來沒有,到了田裡,全傻眼了,楊震把他們種的苗全拔了,正重新播種。學生聲淚俱下地追問︰難道我們做錯了什麼事,讓先生連我們種的苗都如此嫌棄?楊震十分誠懇地說︰“你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清白的秉性要靠一點一滴養成。不貪一粒米,才會拒千金。”  山坡上,野草常常淹沒莊稼。收成不好,他和母親的飯碗裡常常是蕨菜,鄉親們經常給他送去糧食,楊震堅決不收。后來大家知道他心意已決,絕不願接受別人的周濟,只好看著楊震滿臉菜色地教書校書。  楊震堅持不懈地學習,一方面是教書和校書的必要,一方面他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仍在不斷充實自己。楊震在楊家村時,學生超過三千,無論是才識和課徒人數,都不輸于孔子。“關西孔子”大名遠播,許多人勸他出仕,都被他婉言謝絕。  當時的人都覺得他老大不小了,再不出仕就沒機會了。楊震不改初衷,“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志愈篤”。生活清貧又怎樣?個人的得失又怎樣?有一個震古爍今的事業在等待他來完成。只要心懷信念,朝著這一信念奮鬥,一切便都充滿了樂趣。  鄉親們送來糧食,楊震拒絕了;學生們幫助種地,楊震拒絕了;郡守縣令慕名聘其出山為官,楊震也拒絕了。于是,關裡關外,“三絕”先生聲名鵲起,清譽遠揚。來源:中國大河報 作者:盛夏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室內設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37kuoj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